正在阅读:莲花葡萄小镇 寻觅跨越千年的味道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农业技术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莲花葡萄小镇 寻觅跨越千年的味道

原创 超级管理员2023/09/13 09:51:50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 作者: 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  一方水土,养一方人;一方山水,孕育一方风情。

  洋河,被誉为宣化的母亲河,滋养山林川泽绵延不绝,润泽千年古城生生不息。柳川河,是洋河的上游支流,数千年来,汩汩河流默默地为宣化浇灌出牛奶葡萄之乡的声名。中秋临近,正是牛奶葡萄成熟之时,听说宣化莲花葡萄小镇有千年古藤,我们慕名前来。

  莲花葡萄小镇,坐落在宣化区城北观后村,占地500亩,小桥流水,民居散落,古色古香。漫步于小镇步道,两侧便是层层架起的莲花葡萄架,也叫漏斗架。登观景长廊,俯视葡萄园,数百亩葡萄架尽收眼底,延伸到古城墙下,影影绰绰,宛如置身绿色海洋中。仔细端详,发现每座葡萄架又像一把倒置的绿伞,数棵葡萄植株集中种植在一个5至10平方米的园台内,葡萄藤年复一年蜿蜒生长,从中间向四周攀爬,向外呈圆形倾斜辐射,形成中空的漏斗形。润绿嫩黄的葡萄,一串串地悬于架下,圆圆的葡萄果实,如朵朵莲花盛开。清风浮动发丝,鼻息间好似有葡萄的甘甜。听当地人介绍,葡萄果形似牛乳头,故称牛奶葡萄,莲花葡萄小镇之名,则来源于葡萄架的形状,我们恍然大悟。

  葡萄小镇矗立着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像,环绕的柱子上则刻着历代名人对宣化牛奶葡萄的赞誉。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曾随父亲到宣化居住,后回忆:“余孩提时,随父居住宣化。古城秋暮,军号吹来,犹绕耳边,音凄日落,不能自己。然犹口中葡萄颗粒甘鲜。”1988年,宣化举办葡萄节,曹禺先生曾亲笔写下“尝遍宣化葡萄鲜,嫩香似乳滴翠甘。凉秋寒外悲角远,梦尽风霜八十年”的墨宝。

  我们不时驻足欣赏石墙上的《温酒图》《弹唱图》等辽墓中出土的壁画仿品。据史籍记载,西汉时,张骞出使西域,将葡萄植株引入我国。300多年后,宣化于唐朝引进葡萄栽培技术,距今1300多年历史。宣化最早的一架葡萄是在鼓楼西一寺院内,以后逐渐引栽到农家房前屋后,供自食及乘凉、观赏。明、清时代栽培之风大盛。到了近代,特别是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后,宣化葡萄的种植规模迅速发展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宣化葡萄种植面积达1万余架,年产量300余万斤,远销“南洋与国外”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宣化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和鼓励葡萄的栽培,并专门建立葡萄研究所,使宣化葡萄得以延续和发展。到1988年,有老园葡萄1581亩,5699架,后来又发展了600亩。2013年,以观后村为主的“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”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”,文旅融合之路愈加宽广。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牛奶葡萄已然成为宣化的金字招牌。

  乔德生家的葡萄园招牌上挂着“千年老藤”牌匾,园内一座刻着“千年葡萄城”的石碑赫然在目。“千年老藤”吸引了不少游客合照,只见直径30厘米粗的棕红色古藤露出地面一小部分,根蔓盘枝错节,一棵藤就能繁育出一整架葡萄,足有700斤产量。“我们的栽培方式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,用木杆搭建葡萄架,施用发酵好的农家肥、有机肥,绿色环保。”他说。

  我们尝了几颗,葡萄经牙齿轻轻咬断,甘甜充斥整个口腔,包裹着味蕾,流淌进心里。“洋河水富含富钾页岩这种矿物质,浇灌出的葡萄更为甘甜、颗粒大。成熟的葡萄,晶莹剔透,有‘刀切牛奶不流汁’的说法。”乔德生用小刀对半切开葡萄,果然不留一滴汁水。

  不远处,乔德生的儿子乔振华正在不遗余力地用抖音直播、引流,担任一家景区负责人的乔振华开通了“老乔葡萄园”的抖音号,用先进的经营方式,让千年老藤焕发新生。

  千年的根脉,千年的农艺,演绎着宣化葡萄的传奇。
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