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红色记忆之旅|走进河北涿鹿县温泉屯镇丁玲纪念馆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涿鹿新闻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红色记忆之旅|走进河北涿鹿县温泉屯镇丁玲纪念馆

原创 超级管理员2023/10/08 10:02:01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 作者: 7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桑干河畔阳光暖 葡萄园里话幸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走进涿鹿县温泉屯镇丁玲纪念馆

推开一扇朱红大门,随着纪念馆讲解员张启传的脚步,记者走进这座古朴雅致的中式庭院。小院不大,环境优美,前后三个展室记录了丁玲这位“文小姐”“武将军”的风华岁月。

1946年,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,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。“1946年夏,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改,来到桑干河畔的温泉屯。”张启传介绍,“以这里的土改斗争为背景,她创作了长篇小说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,是我国第一部再现土改运动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,在红色经典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”

“当年,丁玲走东家串西家,访贫问苦、宣传政策、选拔干部,为温泉屯村的土改作出了重大贡献。”张启传介绍,“丁玲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1951年,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。她用部分稿费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农民文化站——温泉屯文化站。”

因为这部长篇小说,温泉屯村因此闻名全国,并成为土改运动的典范。

为纪念丁玲与温泉屯一起经历过的岁月,1995年9月,当地兴建了丁玲纪念馆。小说中的暖水屯,现实中的温泉屯,在这里有机重合。

小说中记录了那段为实现农民“耕者有其田”而奋斗的光辉岁月,主人公张裕民的原型就是当年温泉屯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明。“土改前全家无房无地,只能给地主家扛长工,挣的根本不够吃饭。”曹永明的儿子曹树林已年过七旬,曾常听父亲说起当年的事,“土改后,我们家分了3亩葡萄地、3亩河滩地,3间正房、3间南房,还分了1匹大马,当时感觉一下子成了富人。”

有了土地,农民就有了奔头。土地改革,已深深地烙在憨厚、朴实的农民心间,并代代相传。

丁玲牵挂着温泉屯,也三次回到温泉屯。在丁玲纪念馆,记者正巧碰上曹树林。“后排最边上的就是我。”他在一张照片前指给记者看,“那是我大姑第二次回到温泉屯时照的。”

他称丁玲为大姑,还和父亲多次到北京探望丁玲。“她说我们是她温泉屯的娘家人,特别亲切。”

回报丁玲的除了乡亲们多次邀请的心意,还有全村人越来越好的日子。

地处怀涿盆地北纬39°葡萄种植黄金带上,温泉屯人世代以种葡萄为生。龙眼葡萄以色艳、质优、耐贮藏闻名遐迩,被郭沫若誉为“北国明珠”。

“全村家家户户种葡萄,还建起了不少冷库,一年四季都有葡萄。”温泉屯村党支部书记赵志亭说,“我们的龙眼葡萄不愁卖,在地头每斤都能卖到两块四到两块五。”

从过了谷雨,曹树林天天在三亩葡萄园忙,“清明一过,葡萄就该上架了,地里的活儿就更忙了。”

如今的温泉屯,山清水秀,葡萄飘香。

image.png

老一辈人在土地里刨食吃,很多年轻人却不满足,在不断发展中有了更多选择。

同村村民、80后种植大户韩海华看得更长远,“别看咱这山旮旯不起眼,一到葡萄采摘季,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经销商都往这奔,红火着哩。”

6年前,他看中了村里种葡萄的优势,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,回到村里跟着父亲种葡萄。两年前,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,他和几家葡萄种植户组建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了100多亩地,成立了果品发展公司。如今,韩海华家每年单葡萄收入就有近40万元。

“要发展,必须要打破传统,适应新变化。”温泉屯镇党委书记李淑艳介绍,“我们请来省级专家对葡萄产业进行规划,在保留传统品种的基础上,引进更受市场青睐的鲜食葡萄品种,逐步改变葡萄种植结构,合理搭配早、中、晚熟品种。”

经过几年探索,温泉屯形成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,小小葡萄串再一次架起了致富路。目前,全镇拥有5000余亩葡萄园,建起了多个农业合作社,有1000亩以上农业园区2个,每年生产的葡萄销往全国各地。image.png

如今,温泉屯借助丁玲纪念馆这块红色招牌吸引游客进村,盘活葡萄系列体验式休闲度假吸引游客留村,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。

眼下,温泉屯正在谋划建设丁玲文化小镇、文化餐馆、葡萄文化园,生态旅游与红色基因相结合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。

这让韩海华发展的劲头更足了,计划建葡萄采摘园,建农家乐,让更多人来温泉屯采摘葡萄,游览丁玲纪念馆。

“太行山高速修通后,我们这儿交通更方便了。”韩海华说,当天下午采摘的葡萄,第二天就能送到沿线城市。

太阳依旧照在桑干河上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葡萄园中寻找更美好的生活。

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